为充分发挥实名制数据在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济南市历下区委编办坚持数据先行,强化信息支撑,规范工作流程,创新管理模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精准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一是规范完善“数据库”,建立调整机制,实现数据“精细化”。实名制数据的精准和完善是机构编制工作顺利进展的基础和支撑,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方面,对照机构改革实施方案、部门“三定”规定和相关机构编制调整的文件等,及时对机构编制信息管理系统上的单位名称、内设机构、编制数、领导职数等进行全面更新调整,切实做到实名制系统内设机构清、编制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的“四清”。另一方面,及时与各单位组织人事负责人联系,督促及时在机构编制系统对变化调整的人员的基础信息进行更新调整,定期进行动态对比,准确掌握人员变动信息,做到人员实时更新,实现对全区机构编制、人员全方位监控和动态监管。
二是精细绘制“流程图”,细化工作流程,实现调整“规范化”。在完善机构编制业务数据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协调配合,健全信息资源利用共享,合力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业务办理流程,涉及人员入减编、退休、信息调整等业务,各单位在办理业务前,编办首先对系统内提交信息进行审核,信息填报不准备不完整的及时退回,待部门调整更新后再办理相关业务,并及时督促各单位在办理完人员调出、调入、退休等手续后,及时补充更新实名制数据库信息,确保机构编制调整数据第一时间登记入库、第一时间归档到位。每月通过月报等形式核查机构编制信息,对出现人员信息有误、机构编制事项需要调整的,及时通知各单位进行网上申报,并提供证明文件,确保数据库的准确完善。同时,加强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快推动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同组织人事、财政预算管理信息的共享共用,强化数据比对,提升管理水平。
三是全面制定“施工图”,建立管理台账,实现决策“科学化”。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和“机构编制台账”二合一管理模式,建立包含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实有人员、人员身份等四十余项信息的机构编制管理台账,及时根据机构编制文件等同步做好调整变更,做到管理台账与实名制数据库信息同步对应。将管理台账作为机构编制调整的“施工图”,通过管理台账对各单位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等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和监管,明晰各部门历史沿革、机构编制变化等信息,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确保在机构编制限额内研究机构编制事项,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性参考。同时,将机构编制数据与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相结合,科学制定用编进人计划,推进人员结构优化,各部门的人员调配录用、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工资核定、经费核拨等均使用提供的数据作为重要依据,强化了机构编制的“源头”地位和实名制管理系统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