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下区以深化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统领,在优化机构设置,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以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规范“属地管理”为助推器,以突出强化网格运行平台建设,用好“区块链 ”新技术为加速器,构建起以信息化为支撑,以协调高效运行为保障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基层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优化机构设置,推进职能转变。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强化街道在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安建设等方面的核心职能。综合设置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全区各街道统一设置7个党政工作机构和5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坚持编制资源向街道下沉,将空减编、事业单位改革中调剂出的编制优先用于街道。以“赋权增能减负”为牵引,建立健全街道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弱化对街道的经济发展考核指标,强化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治理层面的考核指标,实现街道办事处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二是双轮驱动改革,创新运行机制。在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层上,建立“工委 专委”运行机制,在原有街道党工委的基础上,吸纳辖区有代表性的单位、企业和“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党工委兼职委员,组成街道“大工委”,协调牵总,把大局、定方向、定决策。街道大工委下设立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安全消防、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等五大专业委员会,吸纳同类别的驻区单位作为成员,对口认领和研究解决街道“大工委”决策事项,推动区域管理更加精细化、服务更加专业化。按照职能对应原则,5个专委会分别对应街道7个党政工作机构和5个事业单位。在党的领导下,把人、财、物,责、权、利相统一,体现了“党建引领、联动融合、重心下移、集成共享”的总体思路,突出了街道“上对部门、中连企业、下接社区”的角色定位。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做实精细服务。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做实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将原分散在街道行政权力、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派驻机构的政务服务事项逐步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办理,推动服务事项办理标准化建设,加快社区便民服务点信息化建设,实现一个窗口全科受理、集中办结。完善信息公示、预约办理、咨询帮办、跨层联办、智能导办、一对一专办、限时办结等综合便民服务功能,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服务更 “亲民”。
四是推进执法力量下沉,提升治理效能。依托全区13个街道已设立的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为载体,统筹辖区内派驻机构和基层执法力量,实行“1+5+n”加“网格化”派驻执法模式,综合执法中队、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环卫所、市政所、绿化所等派驻机构,建立联合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同时,构建统一规范的网格化工作体系,有效整合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网格资源,建立数据平台,统一网格管理人员力量和经费保障,统一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将区直部门和街道下沉的执法、公安、生态环境、应急等各类科所队员作为网格专业力量,划分责任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和网格长,切实参与网格管理服务,在任务流转过程中,充分借鉴区块链去中心化理念,在网格内发现问题由网格小组协作处置,事件横向协作流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街道”的基层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