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济南市历下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持续深化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以推进街道“明责、赋权、增能、减负”为重点,着力构建权责统一、运转协调、简约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服务力量和治理资源下沉,使街道从“行政末梢”加速向“治理枢纽”转变,实现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街道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综合设置机构,筑牢街道“钢筋铁骨”。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进一步整合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的力量,综合设置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在13个街道统一设置7个党政工作机构和5个公益性事业单位,强化街道在基层党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安建设等方面的核心职能。加大编制资源向街道倾斜力度,充实街道编制员额,将事业单位改革中撤并整合、精简压缩的编制不断向街道倾斜,改革以来共核增街道事业编制221名。鼓励创新街道人员编制管理,加强干部队伍配备力量,赋予街道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街道党政工作机构主任由街道领导副职兼任;事业单位主任可按副处级配备。
二是创新运行机制,工委专委“双轮驱动”。以强化街道党组织的统筹能力为引领,探索建立了“大工委 五大专委”的运行机制,即在原有街道党工委基础上,全区各街道社区突破行政级别、行业地域限制,吸纳辖区内有一定影响和代表性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成立街道“大工委”。同时,街道大工委下设立基层党建、社会事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五大专业委员会,吸纳同类别的驻区单位作为成员,对口认领和研究解决需要共商共议的有关事项,推动区域管理更加精细化、服务更加专业化。工委领航,专委聚力,通过街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双轮驱动改革,进一步加强了街道行政机构、事业单位、村(社区)、辖区单位之间的资源统筹,激活了“神经末梢”,基层治理更加简约高效。
三是优化便民服务,提升发展“内生动力”。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做实一个公共服务机构,将原分散在街道行政权力、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派驻机构的政务服务事项逐步纳入便民服务中心办理,加快社区便民服务点信息化建设,实现一个窗口全科受理、集中办结。建立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构建“上下联动、机制完善、运行顺畅、就近办成”的政务服务体系,把要求迫切、条件成熟的高频服务事项尽快下放到群众身边,实现“就近一次办成”。进一步规范便民服务中心(站)建设,13个街道办事处均已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成立100个社区便民服务站,16个村便民服务站,推动服务窗口下沉到一线,推行就近自助服务,增添自助柜机、pc端等各类信息化服务终端,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不间断的24小时政务服务,打造全天候政务服务“便利店”。
四是明责赋权到位,推动街道“减负增能”。为理顺县乡关系、明晰乡镇(街道)职责,推进街道职责任务清单认领细化工作,参考《济南市街道(镇)职责任务清单(试行)》,全区13个街道全部细化认领清单,逐项明确了承办机构、责任人、咨询电话等,并在政府门户网站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同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镇街职责任务清单厘清了区直各部门和街道之间的职责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工作制度,解决工作任务层层下压、责任甩锅问题,为基层松绑减负,为街道明责“撑腰”。全面清理上级与街道签订的各类“责任状”和指标任务,全面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全面取消对社区的“一票否决”事项,推动街道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以街道职责和区位特点为依据,建立健全街道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区直部门和街道之间履职双向考核评议制度,切实提高街道考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