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委编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坚持制度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不断强化机构编制资源管理创新力度,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机构编制保障。
一是坚持制度导向,聚焦“党管人才”完善体制机制。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理顺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工作体系。组建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明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更好发挥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各司其职,以更高水平、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工作。优化人才机构职能体系,在组织部门设立人才工作科,负责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牵头抓总、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坚持“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业务就要抓人才”的工作导向,在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三定”规定中,明确人才工作主要职责,并进一步细化部门人才建设工作的责任科室,强化机构编制保障,推动各类人才队伍竞相发展。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聚焦“引什么人才”开展调研问计。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重大民生领域人才需求、年度政策性安置、事业单位自然减员等要素,综合调研分析“短中长”期人才需求、编制需求情况,增强编制资源配置的前瞻性、预见性。充分运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结果,及时掌握用人单位职能发挥、人才适配性、岗位适应性等情况,在用人单位内设机构和职责整合上下功夫,着力推动人才由“物理融合”向“化学融合”转变。聚焦民生领域人才发展困境,结合教育等领域的管理体制、人才体制问题,深入开展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等民生领域综合性调研,为全市教职工编制动态调整提供对策建议,真正践行“好钢用到刀刃上”“编制用到人才上”需求导向。
三是坚持结果导向,聚焦“保障跟得上”精准制定政策。印发《威海市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管理使用办法》《申请使用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服务指南》,保障满编超编事业单位以及企业机构平台与我市事业单位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高校毕业生。同时,严格规范编制管理,明确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的适用范围、使用程序、管理政策等,简化高层次人才用编审核流程,开辟用编绿色通道,推动编制资源向急需紧缺、专业性强的岗位集聚。目前,累计引进“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以及教育科技、海洋发展、数字经济、特色农业、乡村文旅等方面紧缺人才241名,为改革发展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