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委编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各级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机构编制服务保障作用,赋能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体制机制,夯实民营经济发展根基。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服务民营经济力量集聚、资源集中、政策集成。重新组建市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中心,加挂市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中心牌子,统筹负责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研判以及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管理服务,保障全市民营经济平稳运行。指导镇街设立经济发展办公室等工作机构,高效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
二、提速园区建设,筑牢民营经济发展平台。统筹考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打造要素集聚、生态完善、企业青睐的发展沃土。持续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全力服务园区企业发展;设立全省首个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领导机制 管委会 运营公司”的管理机制;成立全省首家以合成生物为主导产业的济宁市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牵头建立“1 n”新型研发机构协调服务体系,形成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于一体的合成生物技术产业聚合平台。
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民营企业发展动力。聚焦行政审批服务、综合执法、经济运行等企业相关领域,完善各部门职责任务清单、职责边界清单、权责清单,建立动态调整制度,今年以来调整公布28项职责边界清单事项,新增、调整1010余项权责事项。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优化“一次办好”流程图160余张,实施建设项目审批“双减双升”行动,申报材料、审批用时再压减20%,让企业看得明白、办得快捷。优化大数据部门职能配置,将重心放到牵头实施大数据战略上,协同推进数字邹城、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
四、强化人才支撑,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优编强才”改革,创新设立 “邹鲁英才” 周转编制专户,采取 “双落户” 形式,为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 23 人,简化入编程序,实行入编手续帮办、代办,切实增强引进人才的归属感。推动邹城市技工学校升级为济宁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下达 16 名进人计划,引导其联合企业办 “冠名班” 等,为企业精准培育技能人才 2000 余人。统筹 220 余名事业编制,设立镇街事业周转编制专户,今年为16个镇街招聘事业编制人员60余名,其中急需紧缺专业人员占比95%,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